關於道教
道教的起源現存的史料和道教經書中的說法各不相同。自東漢的張陵,至其子張衡、其孫張魯乃集大成。道教的教義是以道家對儒家的反動思想,也就是“無”的世界觀思想為基礎,此外又由於不滿東漢王朝的政治,轉而以宗教表現其志向。道教具有強烈的民間色彩,除各種行事外,又在各地建立義舍,以便利信徒,於是逐漸成為龐大的反儒家、反佛教的宗教。目前普遍認為道教源於中國古代各地的巫術和鬼神信仰,而後各地巫俗信仰(如鬼道、方仙道等)再與儒、道、釋、墨、五行、陰陽等諸家學說相結合創造出各地不同的民間信仰體系。
先秦時期神仙思想對道教產生和發展有很大影響。戰國時許多地區出現了鼓吹長生不老和不死之藥的方士,這成為了道教服食丹藥成仙的思想淵源,分別影響了道教丹鼎派外丹和內丹兩派的發展。在漢代,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理論以及讖緯之學的興起,對道教的產生有很重要的影響,而佛教的傳入也加速了道教的產生,佛教的佛尊譜系直接啓發了道家構建出完整的道教神仙譜系。而方仙道和黃老道在漢朝的泛濫對道教的產生起了催化的作用。在東漢,還出現了以修道煉養解釋《道德經》的著作《老子想爾注》,這被認為是道家思想向道教理論過渡的一個標誌。